《经典风水古籍解读》课程

洞悉千古不变的人性天机,易经智慧读《一如既往》

引言:变易世界中的不易之道

元吉老师沉浸《易经》十余载,深知其理浩瀚如烟海。世人多以为《易经》谈的是“易”,即变化之道,此言不虚。然其精髓,在于揭示万千变化背后那永恒不变的规律,此为“不易”之大道。日月交替,寒暑往来,万物生灭,皆循此道。近日,偶读西人摩根·豪泽尔先生之佳作《一如既往》,不禁拍案叫绝。此书虽出自今人之手,却从心理学与行为学的角度,恰恰印证了《易经》中关于人性恒常、天道循环的古老智慧。可以说,豪泽尔先生笔下的种种现代行为,正是《易经》天道人心中“不易”之理在当代的投影与回响。前者为“象”,后者为“道”,二者互为表里,方能洞彻古今。故此,元吉老师不揣浅陋,愿将二者融会贯通,以现代白话之言,为诸君解读那些跨越千年、亘古不变的人性法则,助您于纷繁俗世中,觅得一份从容与清明。

 

一、万变不离其宗:喧嚣变化下的人性磐石

《一如既往》开篇便提出一个深刻的观点:与其徒劳地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,不如将心力专注于那些永不改变的人性特质。书中引用了亚马逊创始人杰夫·贝佐斯的提问:“未来10年里有什么事情不会改变?”贝佐斯认为,这才是更重要的问题,因为我们可以围绕这些不变的基石来构建长远的战略。

诚然,科技日新月异,世事变幻莫测,但豪泽尔一针见血地指出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人类的贪婪、恐惧、嫉妒、高傲和短视等天性却“一如既往”。这些深植于我们基因中的本能,是驱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底层代码。

这与《易经》的根本思想不谋而合。《系辞上传》有言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此言点明了宇宙根本法则——即世间万物看似对立(阴与阳)实则相互转化、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,其背后永恒的规律便是“道”(宇宙的根本之道)。阳极生阴,阴极生阳,这是“变易”;而阴阳互动、循环往复的规律本身,则是“不易”。因此,洞察人性中那些“不易”的本质,恰如掌握了阴阳变化的“道”,是理解世事、把握人生的关键所在。

 

二、盛极而衰,否极泰来:繁荣与危机的循环法则

此等循环之理,于现代经济学中或为深刻洞见,然于元吉老师眼中,早已是洞察分明、昭然若揭的天道规律,并以卦象示之。《一如既往》中有一个令人警醒的洞见:“稳定本身就是不稳定的。”作者引用了经济学家海曼·明斯基的“金融不稳定假说”:当经济持续稳定繁荣时,人们会变得乐观,信心膨胀,从而过度借贷、承担更高风险,这恰恰为未来的危机埋下了种子。繁荣本身孕育了衰退的基因。

这与《易经》六十四卦的排列与转化逻辑如出一辙。《易经》第十一卦为“泰卦”,卦象为“小往大来,吉亨”,象征着天地交泰,万物亨通,是极致的顺境。然而,紧随其后的第十二卦便是“否卦”,卦象为“大往小来”,象征天地不交,万物闭塞,是极致的困境。

为何泰卦之后便是否卦?《序卦传》给出了答案:“物不可以终通,故受之以否。”意思是说,天下万物不可能永远通达亨泰,发展到极致之后,必然会走向其反面。这正是 泰极否来物极必反 的宇宙规律。无论是现代经济周期中稳定与危机的循环,还是古代圣人对自然与社会规律的观察,都共同揭示了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:任何状态的极致,都内含着走向对立面的强大势能。

 

三、见微知著,防患未然:识别危机最初的信号

豪泽尔先生以一则今人悲剧警示世人,其理与《易经》古训如出一辙。《一如既往》告诉我们,最大的风险,恰恰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、从未预料到的风险。书中以宇航员维克多·普拉瑟的悲剧为例:他在一次高空测试成功返回后,仅仅因为一个微小的、意料之外的失误——提前打开了头盔面罩,便在落水后瞬间溺亡。NASA为所有可预见的风险都制定了预案,但最终的悲剧却源于一个认知之外的细节。

这种“于无声处听惊雷”的智慧,正是《易经》所极力倡导的。《易经》第二卦“坤卦”的初六爻辞仅有六个字:“履霜,坚冰至。

短短数字,意蕴无穷。《象传》解释道:“履霜坚冰,阴始凝也。驯致其道,至坚冰也。”这句话用现代白话文来解读便是:当你的脚踩到第一层薄霜时,就应该立刻警觉,严寒的冬天即将来临,河面很快就要结上坚实的冰层了。它教导我们,任何重大的变故和危机,其最初的源头往往只是一个极其微小的迹象。圣人与凡人的区别,就在于能否从这“薄霜”之中,预见到“坚冰”的到来。

这正是君子应有的警觉与远见。《易经》第六十三卦“既济卦”的《象传》总结道:“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”。此卦象辞的深意尤为发人深省。“既济”象征着万事已成、功德圆满的完美状态,然其卦辞却警示世人“初吉终乱”——开始时吉祥顺利,但终将导致混乱。圣人正是在这功成名就、看似稳如磐石的“既济”之境,告诫君子要时刻思虑潜在的祸患并提前防范。这与豪泽尔先生的洞见何其相似:最大的风险,正潜藏于最大的成功之中。

 

四、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:幸福的真谛在于管理期望

幸福是什么?《一如既往》给出了一个精辟的公式:幸福感取决于你的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。书中分析了人们对20世纪50年代的怀旧情结。尽管当时的物质条件远逊于今日,但由于人们的期望值与周围人相差不大,社会贫富差距小,攀比之心不盛,幸福感反而更高。作者引用查理·芒格的话一语道破天机:“驱动世界发展的力量不是贪婪,而是嫉妒。”

这种对内在期望的管理,正是《易经》推崇的至高德行——“谦”德的体现。《易经》第十五卦“谦卦”,是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吉的卦,足见其重要性。其《彖传》曰:“天道亏盈而益谦,地道变盈而流谦,人道恶盈而好谦。

此处的“盈”,指的便是骄傲自满、永不满足的欲望,即被无限拔高的期望值。而驱动这“盈”的现代心理引擎,正是豪泽尔所说的“嫉妒”。嫉妒源于永无止境的向外攀比,使人内心不得安宁。而“谦”,则是谦逊、知足、懂得自我约束。它正是嫉妒的解药,因为它引导我们将目光由外转向内,去管理自我,而非追逐他人的光环。天地人三才的运行规律,都是要减损那些骄傲自满的,而去增益那些谦虚知足的。这告诉我们,获得幸福与安宁的秘诀,不在于无休止地追逐外部物质(提升现实),而在于修炼自己的内心(管理期望),这正是“谦”德在现代社会中最为宝贵的应用。

 

结语:以不变应万变,行稳致远的人生智慧

无论是千年前的东方圣典《易经》,还是当代的西方力作《一如既往》,它们跨越时空,用不同的语言,向我们诉说着同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:外部世界风云变幻,如白云苍狗,但人性的底层逻辑和宇宙的根本规律,却恒常不变,一如既往。

真正的智慧,并非去精准预测未来的每一次涨落、每一次成败,而是去深刻理解和掌握那些深藏于变化背后的“不变”法则。当我们洞悉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、盛衰的循环、危机的萌芽以及幸福的本质,我们便能获得一种内心的定力,从而做到“以不变应万变”。

当然,洞悉规律并非意味着消极无为。恰恰相反,正是在看清了不变的人性与天道之后,我们才更应效法宇宙的生机与活力。《易经》乾卦《象传》的最后一句箴言,最适合作为我们的人生指南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愿我们都能在洞悉不变规律的基础上,效法天的刚健运行,积极进取,在变幻无穷的人生道路上,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
 

作者:元吉老师
原文地址:https://wangyuanji.com/archives/1737.html
转载:欢迎转载,但未经作者同意,必须保留此段声明;必须在文章中注明作者和原文地址;否则必究法律责任。

⬇ 如果您喜欢,请不吝分享⬇
扫码关注公众号『元吉说易 』, 获取易学古籍电子书

文章推荐

人生至高的修行是承认自己无知,易经智慧读《我可能错了》

人生至高的修行是承认自己无知,易经智慧读《我可能错了》

揭示其智慧在不同时空下的同构共鸣,带领各位进行一场深入浅出的心灵探索,看看古老的东方智慧如何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提供解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