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经典风水古籍解读》课程

解现代情感迷津的人际关系心法,易经智慧读《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》

引言:变易,宇宙人生的不变法则

元吉老师潜心研习《易经》十余载,见证无数世事变迁,愈发感悟其智慧之博大。观当今之世,物质丰盈,然人心之困惑,尤以人际关系为甚。亲情之羁绊,友情之远近,爱情之得失,无不像一张无形之网,将现代人牢牢束缚,不得安宁。

英国心理治疗师菲利帕·佩里女士在其著作中一语中的:“我们生活中的困扰,其根源都来自我们的关系。”此言可谓道破天机。其实,这并非全新洞见,而是对一条古老法则的现代印证。《易经·系辞》有云:“生生之谓易”,意指宇宙万物永恒的规律便是生生不息的变化。人际关系,作为人生至重,其本质亦然。

佩里女士所观察到的现代情感百态,在元吉老师看来,不过是一幅幅崭新的“卦象”。其表象虽千变万化,内里遵循的“道”,却与《易经》所揭示的“变易”之理,息息相通。古老东方的易学智慧,并非要与现代西方的心理洞见一较短长,而是能以其不变的原理,烛照今日变动不居的人心。今日,便让我们一同借《易经》之镜,观照现代关系之象,拨开情感迷雾,寻得内心真正的安宁与通达。

 

一、乾坤之道:认识自我,看见他人,构建关系的基石

《易经》开篇即为乾、坤二卦,乾为天,坤为地。天地定位,万物方可始生。这恰是人际关系的起点:必先清晰地认识自我(效法乾),而后才能真实地看见他人(效法坤)。

1.1. 天行健,自强不息——为自己的生命负责

乾卦《象》曰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此句劝勉世人,应效法天的刚健运行,自我成长,永不停歇。将其置于现代人际关系中,此中深意,值得我辈细细体悟:一切关系的改变,其根源皆由内而生。

我们常将困境归咎于他人:伴侣不够体贴,朋友不够理解,家人过于苛求。然而,佩里女士明确指出:“我们对别人无能为力,但我们有能力控制自己。”又言:“因为我们是自己的主人,不是别人的主人,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什么,我们只能改变自己。”

这正是“自强不息”的现代心法。在任何关系中感到不满或痛苦时,首要之务并非试图去修正、控制对方,而是向内观照,反思自身的行为与反应。改变自己,才是驱动关系向好的唯一支点。为自己的生命全然负责,这便是关系中最强大的力量源泉。

1.2. 地势坤,厚德载物——爱的本质是被看见与接纳

坤卦《象》曰: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大地以其广博深厚,承载万物,从不挑剔。君子应效法大地,以宽广的胸怀去包容、理解世间种种。

这恰恰点明了健康关系的另一块基石:看见与接纳。佩里女士的核心洞见之一便是“爱的本质是被看见”。她亦强调:“真正的归属感不需要你改变自己,你只需要做真正的自己。”

在关系中,我们最深的渴望,莫过于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,真实地展现自我——包括优点、缺点、脆弱与渴望——并能被对方完整地“看见”,且不加评判地“接纳”。若一方必须扭曲自我以迎合另一方,那并非真正的归属,而是“勉强融入”。如大地承载万物一般,一段充满生命力的关系,必然是双方都能在其中真实地做自己,并被对方温柔以待。

故知,关系之道,始于效法天之刚健,以立自我之根本;终于效法地之博厚,以容万物之差异。无乾之立,则无以爱人;无坤之容,则爱无所附。

 

二、否泰之变:化解冲突,从隔阂走向通达

人与人相处,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。《易经》中,有否、泰二卦,形象地揭示了关系从隔阂到通达的转变之理。

2.1. 天地不交,谓之”——冲突的根源

否卦,其象为上乾下坤,天在上,地在下。乾阳之气性升,坤阴之气性沉,天地之气各行其道,背离而去,故而闭塞不通。其《彖》曰:“天地不交,而万物不通也。”引申至人际关系,意指当双方沟通中断、情感能量不再交融时,关系便会陷入停滞与隔阂的“否”境。

佩里女士剖析的争论模式,尤其是“好人vs坏人”与“问题不在于我,而在于你”的思维陷阱,正是“天地不交”的现代体现。争执之时,若下意识将自己定位为“好人”,将对方视为“坏人”,这种“我对你错”的壁垒,便切断了共情的可能,将双方推向对立的两极,关系自然无法通达。

2.2. 天地交,而万物通——转向境的法门

泰卦,其象为上坤下乾,地在上,天在下。坤阴之气性沉,乾阳之气性升,阴阳二气由此相遇交合,万物遂得以通畅。其《彖》曰:“上下交,而其志同也。”这启示我们,有效的沟通与情感的连接,是化解冲突、使关系由“否”转“泰”的关键。佩里女士提供了诸多实用法门,若以易学智慧观之,其理相通:

  • 放下事实网球,关注真实感受: 佩里指出,许多争论看似围绕“事实”展开,实则是一场“事实网球赛”。这正是从关注卦象的表层爻辞,转向体悟卦象背后深层“道”的功夫。佩里女士所言,与易学“得意忘象”之旨,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冲突的核心往往不是逻辑对错,而是背后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。停止在事实层面一决高下,转而探寻和表达彼此的真实感受,才是打破僵局的第一步。
  • 使用陈述句,而非陈述句: 当我们说“你总是……”或“你应该……”时,无异于将对方推入了“迫害者”的角色,只会激起防御。佩里建议使用“我”陈述句,如“我感到很生气”。这并非示弱,而是“自强不息”的体现——为自己的感受负责,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体验,而非评判对方。
  • 共情对方,尝试换位思考: 想要达到“其志同也”的“泰”境,必须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。佩里鼓励我们去探索对方行为背后的感受与需求。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证明“我对你错”,而是真正试图去理解对方为何如此感受、如此行事时,共情便产生了。这种理解,正是化解隔阂、走向通达的桥梁。

 

三、时位之学:顺应变化,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成长

《易经·系辞下传》有言:“易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《易经》最核心的智慧,便是认识到“变化”是永恒的宇宙法则。懂得顺应时势,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调整自我,方能通达长久。这与佩里在“面对变化”一章中的核心观点如出一辙:生活中唯一不变的是变化,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接受并适应变化。无论是分手、衰老、失业还是失去亲人,都是人生的常态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。

3.1. 破除应该思维,找到内在罗盘

佩里尖锐地批判了“应该思维”——那些源于外部(如父母、社会)的僵化标准,如“我这个年纪应该事业有成”。这种思维会严重阻碍我们适应新的人生阶段,因为它迫使我们用他人的标准来衡量当下的自己。

她鼓励读者更多地运用“内部参考”而非“外部参考”来做决定。这意味着,做选择时,更多地问自己“这件事带给我的感受是什么?”,而不是“别人会如何看待这件事?”。这与《易经》艮卦《象》曰:“君子以思不出其位”的智慧深度相通。“位”即你当下的位置、角色和真实状态。专注于自己当下的真实体验,而非外界的评判与期望,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,做出顺应“时位”的正确抉择。

3.2. 允许自己悲伤,与丧失共处

变化,往往伴随着丧失。佩里明确指出:“允许自己悲伤,是改变的必经过程。”许多人试图压抑痛苦,认为这是软弱的表现。然而,《易经》的卦象流转,早已揭示了宇宙的节律:有生必有灭,有得必有失。

我们不妨一观剥卦与复卦的循环。剥卦(山地剥),群阴剥阳,象征着事物凋零、剥落的阶段,是生命中的“丧失”之象。然剥极必复,当阴气达到顶峰,一阳初生于下,便转化为复卦(地雷复)。《彖》曰:“复其见天地之心乎?”这意味着,在最深的黑暗与丧失之后,新的生机已然萌动。这个过程,正如我们的悲伤。允许自己充分体验失去的痛苦,就如同经历剥卦的凋零,这是为复卦的新生积蓄力量。强行中断悲伤,只会让伤痛郁结于心。承认丧失,与悲伤共处,正是顺应生命自然的节律,是走向疗愈与复苏的必经之路。

 

四、谦和之德:回归本心,寻得真正的满足感

在纷繁世界里,如何获得持久的内心满足?《易经》中的谦卦,为我们指明了方向。

谦卦的卦辞是:“谦:亨,君子有终。”意指谦逊而不自满的态度,能带来亨通顺遂,并让君子善始善终。这与佩里提出的观点惊人地一致:“获得更大满足感的秘诀不是拥有更多,而是减少渴望。”真正的满足感,并非来源于外在的成就,而是源于内在的平静与和谐。

4.1. 战胜你内心的批评者

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“批评者”,它时常低语:“你不够好”。佩里分析,这个声音往往是我们早年将他人的评判内化于心的结果。此声乃是“心猿意马”,是获得内心平静的最大障碍。

战胜它的方法,在于“正心”的功夫。佩里建议,首先要识别出这个声音,然后清晰地告诉自己:这只是一个想法,而非事实。此声如心中顽石,非与之角力,乃如流水绕石而行,久之,则顽石亦为圆融。这便是现代版的“修身”——修正内在的杂念,不被其左右,从而回归平和的本心。

4.2. 决定幸福的,是厨房里的人

哈佛大学一项跨越数十年的研究与佩里的观察,共同得出一个结论:“拥有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活得更久,找到满足感。”

佩里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:“决定幸福的不是厨房,而是厨房里的人。”物质的丰裕、社会地位的显赫,带来的快乐往往短暂。而温暖、真实、深刻的人际连接,才是内心满足感的长久源泉。这正呼应了《易经》同人卦(天火同人)所强调的“与人和同”的重要性。《彖》曰:“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。”与志同道合之人同行,彼此支持,互相看见,这种和谐的关系本身,就是最大的“亨”与“吉”。

 

结语:易道无穷,君子以自昭明德

行文至此,我们不难发现,《易经》的古老智慧与现代心理学的深刻洞见,虽言语不同,体系各异,但最终都指向了几条通往内心和谐的道路:向内觉察自我、顺应外在变化、以及珍视人际关系。

《易经》晋卦《象》曰:“君子以自昭明德。”意为君子应不断地彰显自己光明的德行。这“明德”就存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,它不假外求,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擦拭、去彰显。

人生的卦象,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之中,时而“泰”,时而“否”。然而,只要我们掌握了应对变化的心法——自强不息以立身,厚德载物以容人,顺时而变以成长,谦和守中以自足——那么无论身处何种境遇,便都能读懂生命的启示,找到属于自己的“吉”与“亨”。愿诸君皆能从中汲取力量,在这变动不居的世界里,活出自己的光明与通达。

 

作者:元吉老师
原文地址:https://wangyuanji.com/archives/1731.html
转载:欢迎转载,但未经作者同意,必须保留此段声明;必须在文章中注明作者和原文地址;否则必究法律责任。

⬇ 如果您喜欢,请不吝分享⬇
扫码关注公众号『元吉说易 』, 获取易学古籍电子书

文章推荐

人生至高的修行是承认自己无知,易经智慧读《我可能错了》

人生至高的修行是承认自己无知,易经智慧读《我可能错了》

揭示其智慧在不同时空下的同构共鸣,带领各位进行一场深入浅出的心灵探索,看看古老的东方智慧如何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提供解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