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:当森林禅师遇见东方古经——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
现代社会,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背负着无形的重担——对未来的不确定感、对失控的深深恐惧,以及一种想要掌控一切的强烈渴望。我们焦虑、迷茫,在信息的洪流中试图抓住一丝确定性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瑞典经济学家比约恩·林德布劳的出家自述《我可能错了》,如同一股清泉,为无数在心灵困境中挣扎的现代人提供了深刻的慰藉与指引。
然而,品读此书时,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共鸣,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印证。书中那些看似源自个人体验与东方禅思的现代洞见,竟与数千年前的中华古经《易经》的智慧不谋而合。这并非巧合,而是大道同归的必然。
作为一名与《易经》为伴数十载的研究者,元吉老师愿为读者剖析二者,揭示其智慧在不同时空下的同构共鸣,带领各位进行一场深入浅出的心灵探索,看看古老的东方智慧如何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提供解答。
一、“我可能错了”:这不只是口头禅,更是《谦》卦的大智慧
在《我可能错了》一书中,作者比约恩分享了他从导师阿姜袈亚裟柔那里学到的一句“神奇曼特罗”——“我可能错了”。这句看似简单的箴言,拥有着化解内心冲突与执念的强大力量。比约恩感悟道,每当他能记起并对自己说出这句话时,总能推动自己“朝着更加谦逊和积极的方向前进”。它不是懦弱的退让,而是一种内在力量的彰显,是为智慧和成长留出空间的法门。
这句现代的“心灵咒语”,恰恰与《易经》第十五卦——《谦》卦 的哲理内核深度契合。《谦》卦是《易经》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吉的卦象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其《彖》辞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宇宙运行的一条根本法则:
“天道亏盈而益谦,地道变盈而流谦,鬼神害盈而福谦,人道恶盈而好谦。”
用现代的语言来解读,这段话的含义是:无论是自然界的规律(天道、地道),还是精神世界(鬼神),乃至人类社会(人道),都共同遵循着一个原则——减损那些自满、盈满的人或事物,而去增益、帮助那些谦虚、低下的人或事物。“谦”,不仅仅是一种美德,更是顺应宇宙大道的生存智慧。
由此观之,“我可能错了”这句话,正是“谦”德在心性上的具体修行。它要求我们主动打破固有认知的僵局。书中有一段趣闻令元吉老师印象深刻,比约恩在道场百无聊赖之际,竟从一只“亮黄和艳粉相交的凯蒂猫卫生纸卷筒”上读到一句箴言:“知识为所知的一切而自豪,智慧为不知的一切而谦卑。”大道至简,真理无处不在。当我们承认自己“可能错了”时,便是在心中主动“亏盈”,为接纳新的观点、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留出了空间,从“知识的自豪”迈向了“智慧的谦卑”。这正应了《谦》卦“亨,君子有终”的论断——保持谦逊,方能亨通无碍,并获得最终的成功与善果。
二、“不相信每个念头”:乾卦“夕惕若”的内省功夫
比约恩在书中坦言,他从十七年的精神训练中获得的最珍贵的收获,是一种“超能力”——“不再盲目相信自己的每一个念头”。他认为,这是摆脱内心痛苦、获得真正自由的关键。因为未经审视的念头往往是焦虑、恐惧和自我批判的根源,而我们却常常不自觉地将其等同于事实。
这种“超能力”,在《易经》的智慧体系中,正是一种对君子心性修养的至高要求。在《易经》首卦《乾》卦的九三爻辞中,有这样一句描述君子修行的名言:
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,厉无咎。”
其意为:君子整日里勤奋不懈,即便到了夜晚,身心松懈之时,也依然保持警惕和反省,如同身处险境一般谨慎。能够做到这样,即使面临危险,也能免于灾祸。
这里的“夕惕若”,固然指对外部环境的谨慎,但在君子修行的更高层面,它更指向一种深刻的内省功夫——即对内心每一个念头的警觉与审视。此外,《易经》第三十九卦《蹇》卦的《象》辞也说:
“君子以反身修德。”
意指君子在遇到艰难险阻时,应当首先反观自身,修养德行,而不是一味向外归咎。
将二者结合来看,“夕惕若”的警惕和“反身修德”的内省,其本质都是在念头升起之时,保持一份清醒的觉察,不被其牵着鼻子走。这与比约恩所说的“在思想和自我之间制造距离”的观点,其精神内核如出一辙。这是一种高级的内省功夫,它要求我们成为念头的主人,而非奴隶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从思绪的牢笼中解脱出来,获得内心的自由与安宁。
三、“焉知非福”:拥抱《否》《泰》二卦的无常之道
书中复述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中国寓言故事——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。农夫的马跑了,邻居说“真倒霉”,他答“焉知非福”;马带回一群野马,邻居说“真好运”,他答“焉知非福”;儿子驯马摔断了腿,邻居说“真不幸”,他仍答“焉知非福”;最后,儿子因腿伤免于兵役,保全性命。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真理:我们凡夫的眼界有限,无法真正判断眼前发生之事,究竟是福是祸。
这个故事,完美地诠释了《易经》的核心思想——一个“易”字。 “易”的本意,即是“变化”与“无常”。《易经》的智慧,正是建立在对世界永恒变化的深刻洞察之上。
以《易经》中的《否》卦(第十二卦)与《泰》卦(第十一卦)为例,二者就是一对典型的循环转化关系。《否》卦象征天地不交、万物不通的闭塞之境;而《泰》卦则象征天地交感、万事亨通的安泰之境。然而,正如《序卦传》所言:“物不可以终否”,事物不会永远停留在困顿的状态。当困境达到极点,转化的契机便会显现,这便是我们常说的“否极泰来”。同样,安泰之境若不保持警醒,也可能走向反面。
《系辞》中的名句更是点明了这一宇宙法则:
“易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
当事物发展到极致(穷),就必然会发生变化;变化之后,就能通达;通达了,才能长久。
因此,接受“焉知非福”的智慧,就是接受生命的无常性。它能帮助我们放下对单一结果的执着,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。因为每一次“失马”,都可能是一次转机的开始;每一次看似不幸的“断腿”,都可能帮助我们避开一场更大的灾祸。这正是顺应变化、乐天知命的《易经》大智慧。
四、从“紧握的拳头”到“张开的手掌”:乾健与坤顺的动态平衡
比约恩在书中用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比喻来描述两种不同的人生姿态:“握紧的拳头”代表着控制、执着、紧张和对抗;而“张开的掌心”则象征着信任、放下、接纳与顺应。他鼓励我们,“稍微少握紧拳头,多张开双手”,因为生命如水,妄图紧握,终将一无所获。
这个比喻,恰恰契合了《易经》最根本的宇宙模型——乾坤二卦所代表的阴阳平衡之道。
乾卦之健,代表天,其《象》辞曰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这股刚健、主动、积极有为的力量,正如那“握紧的拳头”,是我们在面对挑战、开创事业时不可或缺的动力。然而,《乾》卦的最高爻“上九”却警示我们:“亢龙有悔”,意指凡事做得太过,掌控欲过强,最终必然后悔。
坤卦之顺,代表地,其《象》辞曰: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这股柔顺、包容、承载万物的力量,正如那“张开的手掌”,是我们在顺应时势、涵养身心时所需的智慧。它教我们学会接纳,懂得“不为”的力量。
真正的智慧,并非单纯选择“握拳”或“开掌”,而在于懂得何时该“自强不息”地奋进,何时又该“厚德载物”地顺承。这种在“为”与“不为”、“刚”与“柔”之间的动态平衡与灵活切换,正是《易经》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思想的精髓所在。人生最高的境界,是在刚柔并济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和谐。
结语:回归“心性本净”,活出《易经》的人生境界
在书的结尾部分,比约恩引用了泰国国王的一句话,作为点睛之笔:
“作为佛教徒,我们不相信原罪,而是相信心性本净。”
这句话意味着,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内核,本是纯粹、洁净、圆满的。所有的烦恼、痛苦与执念,都只是后天附着其上的尘埃。修行的目的,便是拂去这些尘埃,让本自具足的光明重新显现。
这一洞见,与《易经》所追求的与“道”合一的至高境界,最终殊途同归。《易经》六十四卦的演变,推演了世间万物的无穷变化,但其最终指向的,也是帮助君子“洗心”、“退藏於密”,回归到那个超越了是非、得失、吉凶的纯粹本心,从而“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”。
无论是比约恩在森林中的十七年修行,还是我们对《易经》古老智慧的探寻,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:向内看,回归本心。
品读《我可能错了》,再以《易经》的智慧观照之,我们发现,人生至高的修行,或许并非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掌控,而是敢于承认自己的“无知”,乐于拥抱生命的变化。放下坚硬的执念,以一颗谦卑、柔软之心,活在每一个当下,体验那份不被念头束缚的舒畅与伟大。这,或许就是这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,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。
作者:元吉老师
原文地址:https://wangyuanji.com/archives/1723.html
转载:欢迎转载,但未经作者同意,必须保留此段声明;必须在文章中注明作者和原文地址;否则必究法律责任。
王元吉易学网 专注于易学文化研究